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42节
书迷正在阅读:开局一座旅馆:我躺赢了、改写团灭漫画的结局、穿成游戏最惨大魔头、豪门后爸摆烂后爆红了、重生后我被叔宠坏了、三个好汉一个帮(古言 NPH)、渣攻导演,在线崩书、和反派绑定相爱系统、腐蚀国度、被主角们觊觎了
“谁知道你说得是真是假,说不得是诳我们呢?” 冒襄表示 “有办法可以向诸位证明!” “如何证明?” “既然清虏南面主力均被全歼,此时北京必然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手中可用之兵已经寥寥无几,若我王师能收复锦州,自然可见清军已然路穷。” 锦州距离这里不远,中间只隔着一道山脉而已,所有人都知道,那里是关内外交通的重要节点,乃是清廷的军事重地。 若是锦州都被明军拿下,其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的确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此时的清廷已然进入风雨飘渺、难以支撑的状态。 不过,出于常年在明清双方周旋的经验,昆克勿还是下意识的向冒襄征询加码,毕竟无利不起早,虽说正如当初明廷方面考虑的那样,北伐胜利在望,喀喇沁距离九边太近,不敢闹出什么幺蛾子。 可说到底,明军毕竟还没有打过来不是?人家还是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你说人家目光短浅?笑话,他不目光短浅还能干啥?也没谁来教育啊。 所以冒襄也明白,这些漠南部落大多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直接就拿出了价码。 一旦喀喇沁诸部反水,明军再光复锦州,也就意味着清廷关内外联系被彻底切断,届时科尔沁诸部必然陷入孤立。 而此时,随着关内战事岌岌可危,科尔沁诸部的兵力和察哈尔一样,早在之前就被大量抽调入关,剩下的兵力实在有限。 明军拿下锦州以后,就能从东西两个方向,向盛京施加压力,届时关外清军全部都被明军困住,喀喇沁就可以直接对科尔沁下手,兼并起步。 在此之后,明廷北伐以后,也认可诸部对科尔沁的所有。 科尔沁草原是漠南东道的精华地带,要说昆克勿他们不馋,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听到这个计划,纷纷颔首。 除此之外,明廷并不吝啬给昆克勿以及其他诸部首领一个爵位。 毕竟满清都能用几个王爵、公爵套住喀尔喀蒙古,没道理大明就没这点胸襟,反正这些爵位又用不着你发俸禄。 经过数日间,昆克勿又和其他几部首领商议,最终还是同意了冒襄的提议。 地位最高的昆克勿受封钦义侯,正式重新投入了大明的怀抱。 不过冒襄却是要留在这里,一方面得看着这些大老粗,同时负责与锦州方面联络,另一方面也相当于人质。 喀喇沁前、中、右三翼旗,重新恢复朵颜三卫的名号。 大明的卫所制度,要说有什么好处,就这点不错,是一个很合适的,对边疆民族统战手段。 西南地区俗称的“土司”,其实只得就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的卫所,比如努尔哈赤的“建州卫都指挥使”。 这有点像唐代的羁縻州,但明代土司卫所,却又没有那么大的权力,无法影响到整个地区,而只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搞自治,同时还得被地方上的都司、督抚衙门辖制。 朵颜三卫原本的编制就不大,满打满算就是三个千户所而已。 倒是随着这么多年过去,原本作为三卫主体部落的喀喇沁诸部,人口增加了不少,细细一算,倒是比原来的朵颜三卫还要多些。 只不过,战斗力肯定是不能相提并论了。 喀喇沁反叛的消息,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就传到了北京。 正如冒襄之前说的那样,如果他们直接把冒襄绑了送给多尔衮,说不得对方还会猜忌,然后“先下手为强”,可若是直接摆明车马的反了,清廷还真没什么办法。 不然呢?派大军去征讨? 哪来的大军啊? 徐州会战以后,满清八旗中,镶蓝旗、镶红旗折损于襄樊;正红旗、镶白旗覆没于徐州(图海手中还保留部分护军营骑兵)。 细细算一下,只剩下两黄旗、正白旗,和豪格手中已经在川陕战后残缺的正蓝旗。 合计不过五万左右。 其中,正白旗要在山西对付西路军,不可轻动,豪格的正蓝旗正在河南和李过周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两黄旗中,又有近半人马被抽调到了辽东,坚守盛京,剩下还在直隶的,不过一万出头而已…… 就这,还得和王愬正在太行山的“游击队”们斗智斗勇。 若非之前调了察哈尔数千骑,和科尔沁的部分兵马入关,恐怕连王愬都未必能压得住。 而且,现在还要急忙抽出人手,以防范山东沦落后,涌向直隶的大明东路军…… 多尔衮此时可谓四面着火、四面救火,哪里有余力来对付喀喇沁? 事前,昆克勿等人还颇为忐忑,但随着消息传开,北京方面除了斥责以外,毫无其他动向,甚至有私下派人安抚昆克勿诸部的意思,他就明白了,这满清还真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作为从天启年间,就在明清双方周旋十几年的老人精,昆克勿立马摆明了立场,必须要抓住机会,给自己部落,也是给自己,谋点扎实的利益。 对于喀喇沁来说,没有什么,是比科尔沁草原更诱人的东西了。 以前科尔沁作为满洲姻亲,几乎是满清在漠南的代言人,喀喇沁难以染指,甚至还要受其辖制,如今哪里能放过? ------------------------------------- 冒襄刚把喀喇沁反正的消息传过来,郑成功这边就立马动手。 上百艘战船,在壶芦岛武装登陆,这年头也没有什么气垫船之类,舰队靠岸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如果没有现成的港口,需要很长时间。 故而才刚刚开始,就已经惊动了锦州方向的清军。 可惊动了又如何呢? 锦州现在虚弱得要死,城中只有三个不满编的佐领,不到六百号八旗兵,能怎么办? 只是先头部队一营三千人登上岸,几乎没花多大功夫就一路畅通无阻的干到了锦州城下。 而让明军没想到的是,守城清军也同样畅通无阻的,就逃得逃,降得降了…… 这和明军平时对八旗军士的印象完全不同。 这些人不是都牛逼轰轰,个个死战吗? 直到领着先头部队的甘辉看到那些俘虏,才恍然大悟。 满清已经无人可用了。 是的,经过多年战争,从光烈元年起,虽然在全面北伐之前,被真正整建制歼灭的部队,只有镶白旗一支,但近八年的鏖战,八旗的伤亡实在是不小,已经累积到数万。 数万人,对于明军而言,也就是一年半载的功夫,便能恢复过来。 可对于八旗而言,全族人口加起来也不过百万啊,其中适龄丁口,撑死十四五万而已,这几乎算上了十五岁以上的所有成丁。 前线每死一个军士,按照牛录制度,就得从辽东、北京居住的族中补充一个进来。 经过多年战争,损失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以至于,如今站在甘辉面前,瑟瑟发抖的满洲兵,平均年龄不过十五六岁而已…… 第76章 科尔沁草原的火 要说起科尔沁和满清之间的渊源,那可十分深厚了。 早在天启四年,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就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 此后,双方三代均有联姻,八旗制度中的蒙八旗里,大部分都来源于科尔沁诸部的丁口。 剩下的则被编为十旗,作为满清稳定漠南蒙古诸部的关键所在。 尤其是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在自己谋图蒙古大汗的一系列战争中,科尔沁诸部都扮演了重要的助手角色。 换而言之,如果清廷退往关外,最重要的两个支点,一个是盛京,另一个便是科尔沁。 如果能提前扫荡科尔沁,一方面能对漠南蒙古诸部取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以震慑各方,告诉所有人,皇太极当初搞得那一套玩意已经不顶用了,明廷返回北方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方面,亦是斩断清廷与喀尔喀蒙古的联系,削弱清廷皇帝头上,那顶“蒙古大汗”帽子的能量。 届时,就算顺治、多尔衮等人真的侥幸逃到草原,没有嫡系人马支持,也掀不起风浪来。 说不得就被哪路人马砍了脑袋,送给明廷邀功。 故而,当发现清廷方面对于喀喇沁的反叛,动作不大,或者说无能为力之时,冒襄便积极鼓动昆克勿等人迅速东进,去找科尔沁诸部的麻烦。 不过这些喀喇沁首领心中还是有些害怕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满清自兴起以来,也不过数十年光景,但当年皇太极、多尔衮纵横漠南,把黄金家族嫡传的林丹汗一路追杀到青海,实在是给这些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真要动起手来,心中还是有些惴惴。 对此,冒襄的方法很简单,直接通知正在锦州的明军,让他们派出一支人马,跑到喀喇沁和科尔沁之间的养息牧场放火。 到时候,就算喀喇沁不动手,科尔沁也会出兵。 事实上,此时的科尔沁诸部贝勒、王公,已经在考虑派兵对付反叛的喀喇沁了。 毕竟经过数代联姻,此时的科尔沁许多贝勒、王公子弟,几乎是满蒙混血,哪里有不尽全力的。 冒襄似乎对于这种工作颇为在行,也十分投入,毕竟班超可谓是千古以来投笔从戎读书人的偶像,而其人的功绩,便是带着三十六骑,跑到西域挑拨人家各国之间的关系,借力打力…… 于是乎,喀喇沁诸部统共三千骑,外加同样获得许诺,事后可以分割科尔沁左翼中旗牧场的土默特部落,亦动员了千余骑士,跟随行动。 一众联军浩浩荡荡,从大约在后世朝阳地区,花了近十日,才进入科尔沁地区。 与许多人印象中不同,这个时代的一般蒙古部落骑士,虽然名号上也是骑兵,但事实上,其战斗力远远不如关内的汉骑,更别说八旗了。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有明一代,对蒙古诸部,执行了极其严苛的技术封锁和战略资源管控,以至于此时的蒙古部落军队,装备相当寒蝉,很少有用弯刀,大部分都只是使用骑矛,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配刃,而是因为矛头所用的金属比弯刀要少得多…… 就连铁质箭头都是珍贵的资源,平时打猎那都是不敢随便用的。 武器尚且如此,更别说甲胄了,这四千多骑,怕是想凑出两百具铁制甲胄都够呛。 而明军和清军骑兵,铁制甲胄的装配率都超过七成。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皇太极的确是一代人杰,能在关外东拼西凑,经营出成熟的军事技术,乃至于对明军产生部分技术优势,其执行力和战略远见,非是这些蒙古部落首领们可及。 相较而言,科尔沁由于和满清的特殊关系,装备要好得多。 不过还好,科尔沁此时过半兵力都已经被抽调,能剩下两三千骑就不错了。 联军一路势如破竹,一进到科尔沁草原,便如蝗虫过境,席卷各处。 ------------------------------------- 辽河之畔,大概是后世某个“形状怪异”的地级市境内(通辽),联军势如破竹,接连击败了几股从科尔沁左翼后旗驰援的几百骑兵,然后按照这些游牧部落的行事作风,自然是开始抢掠纵火…… 冒襄望着远处映红半边天的火红,以及耳畔的厮杀、哭喊声,心中有些动容,但最终还是放下一边。 这种事,在草原上实在是太普遍了,每年、每月都在发生。 而且对于科尔沁这种和满清关系过于紧密,几乎不可能加以分割的势力,进行严酷的拆分打击,本就是题中之义。 只是,其中某些“操作”,恐怕不应该是王者之师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