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虚阁 - 历史小说 - 替宋在线阅读 - 第140章 抑侥幸

第140章 抑侥幸

    明黜陟的政令正在逐步的向各路进行推广,但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是困难,执行力远没有那么高。

    有的地方甚至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当消息传到京师之后,赵祯有些恼火和无奈。

    “天高皇帝远这句话是真没错!"

    在与范仲淹等人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赵祯叹着气说道。

    范仲淹也是一样,他做过外放官,知道越是偏远的地方,很多政令都无法顺利执行夏竦建议采取强硬手段,如有不听或者拒不执行的,直接罢黜主事官的职位。

    作为帝国的最高领导者,赵祯并没有采纳这样的建议。

    改革是肯定要继续进行下去的,但也要保持各方的平衡。

    他得到了一些消息,与辽国接壤的几个榷场中,突然出现了诸多走私的贸易。

    甚至有些肆无忌惮了!

    哪怕是被自己的人发现了,也毫不避讳!

    若不是自己的影卫军恰好去追踪一个辽国细作到了榷场,还真无法发现。

    看来自己派去的皇室成员中,与这个走私集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要不然他们为什么看到了都不及时上报?

    这个问题与推行新政同样重要!

    赵祯之所以有底气推行新政,硬刚保守派,也是因为自己大内的银库中有了不少的收入!

    可别小看这多出来的一百万贯钱,作用很大!

    至少是让自己的影卫军的数量又扩充了一大半,还收买了不少皇城司的人员。

    这让赵祯真正可以同时监视全国重要官员,第一时间获得重要的消息。

    “启奏陛下,臣昨日得知,淮南路那里虽然也撤换了众多官员,但补缺的却不是我们指定的名单!”

    赵祯听到范仲淹所奏,开口解释道:“这个事情朕知道!他是在你们之前就去吏部提请了,至于补缺的名单朕也看过了,也是精干之人。”

    “臣也看过!有的确实是精干之人,可他们全部都是淮南路各地的官员!”

    “有何不妥么?"

    “臣觉得这样下去,整个淮南路就像铁桶一样,针插不进,水滴不进了!”

    赵祯却呵呵一笑,连连摆手说道:"范卿家无需如此担忧!一年后他的磨勘期就回到了,朕将会直接把他调任到京师来!"

    "说道这里,朕还得向各位讨个方便!对于黎九首的磨勘调任,朕能不能独断专行一次?"

    范仲淹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说。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如果答应了,便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如果不答应,这就是打了赵祯的脸,左右为难!

    "黎九首的政绩其实你们心里很清楚的,确实年轻有为,淮南路这两年上缴的赋税都是第一名!”

    “而且朕暗地里也派人走访过了,他并不是靠着盘剥老百姓来征缴赋税的!"

    “实在不行,朕做他的保举人如何?”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再不答应就是不给脸了。

    但范仲淹还是谈了一个条件,那就是淮南路不能在出现一人兼任数职的情况。

    而且淮南路下一任的四位高官,必须有枢密院指派。

    对于这个请求,赵祯还是答应了的。

    “陛下,明黜陟还需要继续实施下去,同时为了扩大效果,我建议同步实行抑侥幸这一举措。”

    自盛唐到现在,虽然很多世家逐渐没落。

    但自宋太祖黄袍加身以来,为了笼络各级士大夫与武将。

    恩荫制度依旧没有废除,到赵祯这里时越来越严重。

    有任学士以上官职的,在二十年内通过恩荫,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

    就不用说其他各个地方了,除知府、知州、通判、知县这四个职位由朝廷指派以外其他各低品级的官职数量,有一半以上都是通过恩荫当上的。

    这种情况也是导致很多地方主事官权力被架空的原因之一。

    范仲淹对此提出两条:一,限制对京官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二,地方上低品级官职的恩荫上限是从八品,超过从八品的恩荫必须上报吏部,再由吏部上报枢密院定夺。

    对于这个提议,赵祯自认也是非常支持的。

    “范卿家,就依你所言,这条政令你们无需廷议,可以直接颁布!”

    “多谢陛下支持!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祯却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一来,吏部与枢密院的工作量就很大了,目前人手肯定是不够的,你们要想好人员补充的对策,在月奉上也要细细的考虑!”

    范仲淹他们知道,陛下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是因为目前所有支出,几乎都是大内银库,也就是皇帝的小金库。

    “回禀陛下,我们当竭尽所能的考虑周全些,尽量的节省些费用。"

    面对范仲淹等人的理解,赵祯也是紧接着说道:"众卿家能理解最好,但也不能因为银钱之事束缚了手脚,不然就本末倒置了!”

    从这一点看出,赵祯还是一个相当开明的皇帝。

    在与赵祯讨论完事情之后,范仲淹等人立即回到了枢密院,快速的颁布了第二条改革政令。

    据第一条明黜陟才过去十五天!

    政令一出,不出意外的也遭到了很大的阻力!

    金不唤原本是打算随大流支持新政的,可新政的内容,让他实在是无法随大流。

    他愁眉苦脸的来到了酒坊,随意的拿起一坛酒,连碗都没要,直接喝了起来。

    林桐见状,出言调侃道:“怎么?你也有亲戚朋友要恩荫的?"

    “哼!我连儿子都没有,恩荫个屁!”

    “那是为何?”

    金不唤喝了一大口酒,抹了抹嘴巴,愁容满面:“磨勘虽然还是以三年为期,可需要有人保举,不然就要五年!”

    林桐笑了,“不就五年么?多等两年就是了!"

    “哼!我怕是等不到了!据可靠消息,一年之后,黎九首就要调任开封府判官,与我一府为官了!"

    “怎么?对你来讲有什么影响么?"

    “废话,影响大了!以后断案的孝敬要两个人分,甚至有可能收不到!”

    林桐很是无语,原来这货担心的是这个。

    “你有点出息好么?学学人家黎九首,堂堂正正做个好官!"

    金不唤要不是跟林桐熟络,估计一巴掌就过去了。

    “狗屁!马无夜草不肥!当官不就为了这些东西么?黎九首是看不上这些钱,他捞钱的手段可比我们多,也比我们高明!”

    “哟呵!你有看到了?”

    “这还用看?能做到一路的漕司和帅司的人,那捞钱的速度就跟飞一样!"

    见林桐不是很相信,金不换把黎九首打着时间差更换官员的事情说给了林桐听。

    “照你这么说,他不就成了淮南路的土皇帝么?”

    “这可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

    "滚蛋!"醋溜肥肠的替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