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虚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应谋天下在线阅读 - 第十二章 张闿归降

第十二章 张闿归降

    “张闿?”

    陶应一怔,原来是张闿,后来投奔陶谦的黄巾贼,也是给陶谦带来“徐州之祸”的家伙!

    陶应咂咂嘴,又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个是自作主张,还是奉命行事,杀了曹操爹曹嵩卷款私逃袁术的家伙,摇摇头,看样子像个人物。

    “但,绝不能让他如原轨迹那般,跑徐州投奔便宜老爹陶谦!”

    与其说不让张闿入徐州祸害陶谦,不如说是防止他祸害徐州,徐州已是陶应内定的地盘,岂能再容他人染指。

    陶应放下手中的点钢枪,杵在地上一扎一扎的,笑嘻嘻地望向张闿。

    “我倒是谁,原来是张帅啊,这般说来也算是自家人。”

    “听我做刺史的阿爹曾提起,你有勇有谋,是个做大事之人,要不这样,你也别再作乱了,带着这群即将饿死的属下接受朝廷招安,我保证张帅一个徐州都尉之职,也保证你手下这些黄巾弟兄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田种,怎么样?”

    陶应的声音很大,很多劫后余生的黄巾军都听到了,若真如陶应所许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谁还愿意造反!m.zwWX.ORg

    莫说黄巾贼们心动,就连张闿也心动不已。

    张闿朝四下观望一番,眉头紧蹙,身后原本就没有斗志的贼寇们,听了陶应之言,已将手中的各式兵刃垂在地上,已无半分要厮杀的意思。

    “大势已去啊!”

    陶应真不当人子!短短几句话,便“吹”散了自己五万大军,张闿心中既苦涩,又畏惧。

    “当然,若黄巾弟兄们愿意为本守效力,将来尔等的子女皆可入本守创办的学堂,读书、识字、明理,未来混个县令、县长、功曹之类的,自不在话下!”

    轰!

    随着陶应不断抛出馅饼,张闿身后的黄巾贼寇大哗,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互相印证是不是听错了。

    “世间居然有这等好事?”

    待得知无误后,更是个个面色潮红,神情激荡,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怎么保证你说的是真的?”

    张闿彻底放弃了,若他真敢下令进攻,断了黄巾贼寇的这点念想,这群贼寇能将他当众撕碎。

    陶应心中暗喜,尔等心动就好。

    不厮杀是最好的结果,陶应连根据地都没有稳固,连兵员都没有,还没有做好征伐前的基本准备。

    “哼!尔等难道没有听说我的阿爹陶谦乃‘仁人君子’吗?陶应作为他的儿子,即便再不孝,也不敢拿阿爹的名声开玩笑!”

    陶应催马上前,环视一周一脸热切的黄巾贼,略作沉思后,又做出一步妥协。

    “这样吧,尔等先将身后的老弱病残幼全部送进城里,让他们该吃饭吃饭,该治病治病,你们再慢慢商量,等有了结果,再通知本守。”

    张闿心中一动,这样也好,拖累都去了,也不影响自己行动,再与其他人商量一番,也好有个台阶下。

    张闿同意了,陶应暗舒一口气,打马跑回阵营,给糜芳交代一番。

    糜芳虽然不明白陶应这般做的目的,但若能就此避免一场厮杀,即便损失些许粮食、药材,也算一场大胜。

    于是,在糜芳的监视下,黄巾贼们三三两两,扶老携幼,抬着病号,鱼贯进了南城。

    城中已得到消息的百姓,见一场可能降临的灾难消散于无形,心中悬着的巨石也落了下来,纷纷忙着烧水、煮粥,赈济这群嗷嗷待哺的黄巾贼;虽然他们也刚刚得到赈济,但心理上,他们依旧是此方主人。

    大约过了一炷香的功夫,张闿等黄巾精壮终于有了结果。

    “我等接受招安!”

    陶应内心惊喜欲狂,但面上平静如水。

    象征性地接过张闿手中的刀,陶应又顺手将刀递给了张闿。

    欲速则不达,这点陶应很清楚,当下先稳住张闿,也就给黄巾贼们吃下一颗定心丸,等自己下一步推进,分化了黄巾贼,张闿的死活就没那么重要了。

    几万人一次涌入残破的南城县,给陶应的压力可想而知,此时更加体会出手下无人的苦恼。

    好在有南城令糜芳,还可以将就着用。

    陶应给他指点一番,上手地也很快,无非是第一步甄别出老弱、精壮,挑选出“技术人才”,打铁的、烧窑的、木匠等,分门别类。

    待简略的一番分工之后,饱餐一顿的黄巾贼,开始了自我救赎。

    眼看已到十月,泰山郡一带也慢慢变得寒冷,住房不解决,这群人还得冻死。

    陶应指挥从几万黄巾流寇及当地幸存下来的百姓中挑出来的一百多泥瓦匠,将城外几处无主的砖窑修葺一番,开示热火朝天地烧砖。

    地处泰山郡,可耕种的土地很少,但山上有的是木材,一队队人马在专业的木匠带领下,开始上山伐木。

    给自己做事,积极性就是高,怪不得后世一段时间的大锅饭吃不下去了,开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陶应在糜氏卫队的护卫下,骑马在城里城外各处转悠,遇到不顺眼的便指点一番,半天下来,在一应黄巾贼寇中混了个眼熟,威望也高涨起来。

    夜幕降临,由于南城县本就没有几间完好的房屋,连同县衙也残破不堪,陶应便在城中集中划出一块地,生起一堆堆篝火,众人皆围着火堆休息。

    这么难得的机会,不装十三说不过去,若非自己本身就是地主阶级、剥削阶层,他都效仿后世,来一场诉苦大会,演一出《白毛女》。

    陶应自然做不到大义灭亲,先革了老爹陶谦的命,但不是没有办法鼓动人心。

    “父老乡亲们,只要你们跟着我陶应好好干,我陶应在此许诺,给你们不但分田地,娶婆娘,将来你们的孩子个个有学上,年年有肉吃,有新衣穿。”

    终于抛下提心吊胆与天争命的日子,不论是原来的黄巾贼,还是劫后余生的南城百姓,个个面露生机,对陶应描述的未来忽然变得很热盼。

    “陶郡守,我们跟着你干!”

    “什么时候分田地?”

    “我想要个婆娘!”

    ……

    慢慢地,夜晚的气氛热烈起来,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欢歌笑语。

    “田地,明天开始分,每人十亩田,等分完田,趁着大地尚未封冻,你们将自家的土地都好好理一遍,来年春天,就可以耕种了,到了秋天,就可以吃上自己种的粮。”

    陶应很清楚,要让这些人彻底归心,分田是最直接的办法,画什么饼,都没有土地来得快。

    “陶郡守,这里的土地可都是有主的!”

    糜芳适时提醒陶应一句,众人也是点点头,望向陶应。

    陶应笑笑,有主又怎样,黄巾过处,有产的都变成了无产,即便活下来举家逃亡徐州的大小士族、地主,又有几家能留着地契?

    再说,就那一根竹签的地契,陶应也没打算认。

    “泰山郡,本郡守说了算,就地分田。”

    众人欢欣若狂,有了陶应这个郡守的话,加之他身后还有一个刺史爹,信心大涨,再无疑义。

    “郡守,我们这里人多,田不够分怎么办?”

    这也是众人担心的问题之一,不担心分多,就担心所分的田地,交过税,不够吃,白忙活。

    “你们莫担心,南城的地不够分,就去费县分,若还不够分,就去南武阳,总之,偌大的泰山郡,总有你们的田!”

    第二天,糜芳按照陶应的方法,将人分组,在全南城县境内丈量田亩,待统计完,按照每人十亩标准分田。

    人口太集中也不利管理,陶应又指示糜芳,让他按照每百户一村的模式,将黄巾流寇分流。

    这样忙忙碌碌一天下来,终于理出个大概头绪,刚舒了口气,陶安来报,纪灵、颜良来了。

    陶应大喜,忙跑出大帐,迎接河北路上的第一大将!愚木愚的三国应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