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虚阁 - 历史小说 - 独断大明在线阅读 - 第1221章 无翰林,不入阁

第1221章 无翰林,不入阁

    朱栩对于这些弹劾奏本已经免疫,但温体仁所在的陕西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近年虽然有所下降,可还是不能大意。

    朱栩说完,转向毕自严,道:“按照朝廷规定,这些应该是先由督政院调查处理,而后是刑部干预。这已经朕收到第四封弹劾温体仁的奏本了,督政院是怎么说的?”

    毕自严顿了片刻,道:“皇上,陕川之地相当复杂,李邦华的‘农庄策’本就是强压下去,按法度来说,也是不对的。温体仁虽纵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并没有改变根本。督政院那边调查,温体仁以及亲属门生之类并没有在其中谋取私利,弹劾的多半也是由政务而来,并非他自身的错误。是以,督政院做了冷处理。”

    朱栩听出味道了,是毕自严在保温体仁,不然应该会更热闹。

    “嗯,这件事交给内阁处理。”朱栩面色如常,随意的道。温体仁是封疆大吏,但也不值得朱栩多上心,内阁已能把握一些局面。

    “是。”这也在毕自严所料之内,没有多言。

    年底了,政务庞大,朱栩手里也是一堆事情,没有多耽误,随口聊了几句,便送二位阁老出了乾清宫。

    毕自严,孙承宗同样忙的焦头烂额,被朱栩拉来算是清闲半刻,现在又要忙碌起来了。

    忙碌的时间过的飞快,京城之外的阁老,尚书纷纷回京,朱栩都要挨个面谈,之后还要准备年终大议,可以说,皇宫外廷的所有人都如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能劈开两半,来去匆匆,焦急烦躁。

    朱栩也好不到哪里去,总结来总结去,好消息少,坏消息多,大明面临的情势更加的复杂艰难,这已经超脱了期初的‘应灾’目的,上升到了五十年军国大计,俯看大明内外,审视过去未来的高度。

    这是要下一盘大棋!

    内阁大殿,三楼。

    毕自严正在做年终的审议报告,除了议会的六十多人,还有在京的三品以上的官员。

    孙承宗,靖王,汪乔年,孙传庭,傅昌宗,赵晗,张秉文等一干内阁六部的大佬,再接着是那些议员,两次是那些侍郎等三品官员。

    毕自严的这份报告很长,他年纪大,读一段时间还要讲解一下,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时辰,还在讲。

    依照的是士农工商的分类,将内阁去年的一系列政务进行总结,后面是明年的计划,详详细细,每一个计划,每一个步骤都相当详细。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份报告不是内阁单独起草,是集合了朝廷之力,之前议员们已经审议过,现在,只能算是走一个过场。

    朱栩坐在最中心,最高处,安静的听着。

    现在大明的行政模式正在不断的转变,内阁更加的务实,

    认真。

    毕自严的报告相当详细,并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含糊之词,模棱两可,更多的是简单直接,政策,目标,长远计划,清晰可见。

    这只是第一天,一直到傍晚才算结束。

    朱栩出了内阁,转回乾清宫。

    曹化淳,刘时敏等跟在朱栩身后,平静无声。

    朱栩晃悠着肩膀,笑着道“你们队今天这场报告有什么想法?”

    曹化淳走了两步,才道:“皇上,奴婢以为,毕阁老等人殚精竭虑,尽心尽力,应该有所褒奖。”

    “那怎么褒奖?”朱栩笑着道。

    曹化淳,刘时敏两人登时不说话了,毕自严已经是‘首辅’,除了加衔,已经是赏无可赏。

    朱栩活动着身体,来到乾清宫,继而就听到一阵清脆的读书声。

    “是烨儿他们几个?”朱栩停下脚步,望向不远处的一个厢房。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曹化淳道“是,大殿下,二殿下,三殿下正在南书房读书,是新建伯正在上课。”

    朱慈烨,朱慈煊,朱慈熠三个小家伙,一个五岁,两个四岁,正是读书的时候。

    朱栩想了想,走向南书房。

    听着读书声,朱栩来到窗边,从缝隙里悄悄看去。

    新建伯站在最前面,单手拿着书,目光看着下面的三位殿下,脸上一直带着满意的微笑。

    新建伯是世家,是王阳明的家族,世代书香,在大明的地位非凡,在某些人眼中就是第二个孔家。

    三个小家伙坐在下面,穿着常服,端坐着,认真的看着书,脆声声的念着,诵着。

    朱栩观察着,背着手,忽然转头看向曹化淳道:“新建伯可有什么官身?”

    曹化淳摇头,道:“新建伯一直居家,不曾入仕。”

    朱栩沉吟片刻,道:“传旨,新建伯教育皇子有功,加翰林编修,入翰林院供职。”

    曹化淳心里微跳,神色不动的道:“遵旨。”

    朱栩又看了眼,三个小家伙都不错,乖乖听话,不吵不闹,朱栩很满意,微笑着走了。

    毕自严等人在议会收拾一番,便回到了内阁,众人都是松了口气,喝茶,轻松的叙话。

    刑部尚书廖昌永吐口水,道“毕阁老,刑部这边压力太大了,人手少,失误多,那些四处的流民都要刑部抓,还没银子,别说下面的人,就是我也快愁白头……”

    工部的徐大化都是轻松,道“工部的收尾倒是比下官预期的要走,要快,明年给个三百万两,就能妥帖,接下来要是没有大工程,不会要多少银子。”

    吏部的赵晗摸着前额头,叹气道:“你们都还是好的,这一年,吏部处理的大小官员有五百之多,这还是我们有意压着,要是真动起来,一千都打不住,你们说说,吏部明年怎么办……”

    孙传庭看着二人,笑着道“都别说这些了,大困难都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咱们都能轻松一点。明年的税粮九百万应该可以到,税银三千万两左右。海外还会有一大部分补充,咱们只要矢志推动‘新政’即可。”

    国库的开源,节流在同时进行,海外的补充非常大,节流更是如此,工部,军队,移民等大笔流水的银子节省下来,朝廷的日子将会前所未有的轻松。

    有钱有粮,心中不慌。

    其他的尚书刚要再吐口水,毕自严放下茶杯,道:“这些事情以后再说,明天,后天都是大议的时间,你们留些神,不要出乱子。最后一天,王公大臣,勋贵公卿,各地的使节,藩国国主等都会一起来旁听,认真一点,不能让人看了笑话。”

    毕自严养望多年,这些内阁六部的高官对他还是颇为敬佩,闻言便没有多言。

    就在这个时候,内监要求内阁拟旨的话传了过来。

    “新建伯入翰林院,加翰林编修?”

    众人一怔,接着就深思起来。

    乾清宫那位做事向来不会无的放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深意?

    旋即,一些人瞳孔微缩,面沉如水。

    明朝阁臣有一个前规则,那就是,都是翰林出身!

    无翰林,不入阁!

    众人都知道乾清宫对大皇子的偏爱,这是提前铺路吗?新建伯是给大皇子安排好的首辅?官笙的独断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