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燧发枪
就当朱由校刚刚从北京城外的大营回到自己的乾清宫暖阁没有半个时辰,他便接到了一个令他有些手足无措的消息,位于京师西侧的兵仗局好似有重大进展。 "消息为真?" 朱由校听闻身前锦衣卫的禀报之后,脸上泛起了一抹狂喜,声音中竟然夹带着一丝颤抖。 将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徐光启他们终于成功了。 "消息属实,指挥使大人已经第一时间封锁兵仗局并亲自坐镇,责令卑职进宫报予陛下知晓。" 朱由校面前的那名锦衣卫语气急促的说道。 虽然不知晓兵仗局内部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从指挥使大人那郑重的态度以及阵仗来看,便知晓定然是发生了大事。 "好,好,做的好。" 朱由校不断踱步,连叫了三声好,只是不知是在夸赞骆思恭办事得利还是在夸赞徐光启等人... “大伴,快,迅速安排人,朕要出宫。” 朱由校脸上带着兴奋之色,急切的冲着身旁的王安说道。 闻听此言,王安脸上露出了一抹迟疑。 "皇爷,您才刚刚回宫,眼看着天也快黑了,不若明天再去瞧吧?" 此时的朱由校的早就飞到了京师西侧的兵仗局,哪里听得进去王安的话。 "大伴,勿要多言,速速去安排。" 朱由校眉头微微一皱,神色有些不悦。 见到朱由校发火,王安不敢再劝,微微躬身,便快速的朝着暖阁外面走去。 ... ... "臣徐光启,臣毕懋康,臣孙元化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刚一踏进防守森严的兵仗局,工部尚书徐光启便带着身后的毕懋康和孙元华向朱由校见礼,在他们三人身后,还有诸多匠人一同跪下,口中高呼万岁。 "众卿平身。" 强压住心中的激动,朱由校温声唤起了身前的众人。 抬眼望去,一名"生面孔"进入了朱由校的眼睑。 "这位便是毕卿了吧,朕早就听过你的名讳,却一直没有接见,倒是朕的疏忽了。" 徐光启是朱由校最早的一批心腹,现为工部尚书,时常得见。一旁的孙元华,朱由校也不陌生,昔日铸成红夷大炮的时候,朱由校曾重赏于他。 那么这名有些沧桑的中年人的身份便呼之欲出了,定是昔日徐光启曾向其提及,但是他一直忘于脑后,没有召见的毕懋康了。 今年五十余岁的毕懋康,头发早已发白,听得朱由校的声音后,心中一暖。 "臣,愧不敢当。" 他虽为文臣,但却酷爱火器,此前治理地方的时候,他曾多次深入兵营,与军士们探讨火器的弊端。 但是作为"技术型官员",他却不为彼时的大明官场所喜,虽是曾官至敛都御史,但很快就被排挤出京。 "朕听闻,毕卿的研发有了重大进展?" 强压住心中的激动,朱由校宽慰了毕懋康几句之后,便迫不及待的提起了来此的目的。 听到此话,最熟悉朱由校的徐光启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 朱由校的急切都已经写在脸上了。 "不敢隐瞒陛下,臣倒是在我大明现有的火铳之上,做出了些许改进。与那些西人口称的燧发枪有异曲同工之妙。" 许是提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毕懋康不再有所拘束,脸上闪过了一抹兴奋之色,为朱由校介绍起了这"燧发枪"的优势所在。 现有的大明火器种类不少,但都一个通病,便是发射速度较慢,且一到了下雨天,便如鸡肋一般。 按照毕懋康的描述,由他改进的"燧发枪"克服了大明火器的通病,不但大大提高了换弹速度,还可以在雨中使用。 这一番话,听得朱由校身心愉悦,连连点头。 "威力如何?" 朱由校转头又开始关心起了威力问题。 倘若准度以及换弹速度上去了,但是威力却下降了,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威力倒是没有太大区别,与我大明以往的火铳相似。五十步破甲,八十步能伤敌。" 毕懋康为朱由校做起了解释。 "好,做的好。" 听得威力没有下降,朱由校大为满意。 眼下辽东建奴还没有像后世一样彻底掌控辽东,并掌握了制作铠甲的技术,他们眼下身着的铠甲大多数都是昔日从明军以及蒙古劫掠所得。 而且数量也没有多少,远不足以覆盖全军。 即便是朝鲜人给建奴提供了一批棉甲,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眼下这燧发枪产量如何?" 关心完了质量问题,朱由校又问询起了产量,同时心里隐隐的有着一丝期盼。 倘若此物产量低下,那他的价值便大打折扣了。 "凭借着现在的人手,若是全力生产,怕是一月可生产三千柄以上,只是还要分人去铸造红夷大炮,因此一个月或许可以生产两千柄左右。" 在朱由校期待的眼神中,毕懋康给出了一个不多不少的答案。 "现在兵仗局银两可够用?" 朱由校扭头问向身旁的徐光启,昔日他曾发内帑百万两白银令其研发火炮,现在两年过去,恐怕即便还有剩余,也所剩不多了。 听到此话,徐光启脸上一红,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眼下还有一些,不过毕大人的燧发枪也少不了匠人们的辛勤帮助,故而也要奖赏一些..." "朕会再发内帑百万两,继续招募匠人,全力研制这燧发枪。" 还不待徐光启把话说完,朱由校便径直打断了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燧发枪对于大明的意义远比红夷大炮来的重要,毕竟红夷大炮笨重,行动缓慢,只能用于守城,而难以野战。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燧发枪就不一样了,他是能够克制女真铁骑的一大法宝。 "臣,谢陛下。" 听到朱由校的允诺后,徐光启等人脸上一喜,作势就要行礼,被朱由校一把拉住。 "眼下我大明匠人制度弊端重重,你们尽快拿个规章制度出来,免了他们身上的担子。" 在身旁众臣错愕的眼神中,朱由校缓缓提出了要废除匠人制度的想法。 声音刚落,兵仗局的诸多匠人们便猛地跪下,满脸激动,眼含热泪的高呼万岁。 他们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柯久的扬明